二维码
工业制冷在线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今日热点 » 正文

“硬核”科技成就苏州科创板全国第三 “苏州军团”里程碑节点频至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7-05 08:26:01    来源:苏州日报    浏览次数:1717    评论:0
导读

6月9日,伴随着阿特斯的上市,苏州科创板企业增至50家,总数仅次于上海、北京,位列全国第三,约占全省50%、全国10%。今天(7月

       6月9日,伴随着阿特斯的上市,苏州科创板企业增至50家,总数仅次于上海、北京,位列全国第三,约占全省50%、全国10%。今天(7月5日),时隔一个月不到,苏州朗威电子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将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苏州深交所上市企业达到了100家,位列全国第五,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再次迎来了“苏州军团”的里程碑节点。上市板块的不断扩容呈现出苏州经济的强劲活力和苏州企业的科创实力。


       上市企业是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具体体现,也是衡量地方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尺,苏州强劲发展的实体经济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壮大培育了肥沃的土壤,新兴产业的发展布局也有着未雨绸缪的推动作用。近年来,苏州围绕“支持企业上市、服务上市企业”持续发力,积极引导推动优质企业上市,鼓励支持上市企业做优做强。


       以科创板为例,7月22日是科创板正式开板4周年,4年前,就是这一天,苏州企业华兴源创以证券代码“688001”拿下科创板开板第一股。4年间,科创板已成为苏州企业集中上市的板块。目前,50家苏州科创板上市企业中,100%是高新技术企业,80%曾入选瞪羚计划企业,18%入选苏州独角兽培育企业,70%获评市级以上专精特新资质。科创50指数中有4家苏州企业。截至今年5月末,苏州科创板上市企业IPO融资总金额达562亿元,总市值4577亿元。这些苏州企业在科创属性、融资能力、成长性、业绩韧性等方面表现突出,为科创板贡献了“硬核”科技力量,科创板也为苏州企业搭建了广阔发展舞台。同样的,在100家深交所上市苏州企业中有近九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其中,56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中,54家为高新技术企业。2022年年底,苏州深交所上市公司已汇聚了一支超3.2万人的科研队伍,科创实力突出。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苏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5%,装备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12%,其中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四大行业产值分别增长8.9%、13.9%、16.5%和11.3%。一大批已上市企业、待上市企业就分布在这些行业中,目前,我市境内A股上市企业中属于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四大产业的,占比近九成。苏州经济的“硬科技”成分,更是直接支撑起了科创板上市企业数全国第三的实绩。从科创板第一股、第一家未盈利上市企业、科创板第一单重大资产重组,再到拿下行业的多个第一,苏州科创板企业可谓亮点纷呈。像激光芯片第一股长光华芯、中国机器视觉第一股天准科技、机器人关节第一股绿的谐波、充电桩芯片第一股东微半导体、车规芯片第一股纳芯微、国产CPU第一股国芯科技、MEMS第一股敏芯股份等,这些熠熠生辉的行业龙头,在资本市场的加持下,引领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壮大。


      科创企业的脱颖而出,是苏州创新发展的实力呈现。在胡润研究院不久前发布的《2023全球独角兽榜》上,苏州有10家企业入选,较去年同期实现翻番,入选数量位列全国第六位、全省第一位,企业涵盖新能源、生物科技、人工智能、软件服务等多个行业领域。一张全球榜单背后,是苏州建设产业创新集群中高成长性科技企业日渐壮大的群体现象,是工业大市持续推进创新型企业梯队培育的不懈努力。截至目前,我市通过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22327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达13473家,累计拥有市级瞪羚企业1723家、市级独角兽培育企业299家。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课题,苏州通过人才集聚、载体建设、政策支持等,为企业创新垒高了基石。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更多上市备选企业和优质上市企业的同时,苏州对资本市场的高度重视也是苏州板块不断壮大、进而反哺城市经济的关键,一系列金融改革创新举措,从完善工作机制、优化培育环境、加大政策扶持、鼓励上市企业做强做优、加强监管和风险防处等方面,不断优化政策环境,推动企业上市再攀新高,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加强上市后备梯队培育、高水平集聚私募基金发展、深化与交易所全方位合作、做优做细政府服务、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完善服务生态体系等举措,正在推动科技、资本和产业初步形成良性循环格局。


 
(文/小编)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z-l-z.com/news/show.php?itemid=93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z-l-z@foxmail.com。
0相关评论
 

(c)2012-2024 工业制冷在线 工业制冷网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3005086号